第一篇: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他在作家里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应该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那些人”这个篇章里面看得出来很大一部分是他为文学圈里的好友写的序言之类的短文,不过他描写这些好友时颇为生动,活灵活现,很是有趣,那些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也颇有豪情,从这一点看,倒是有些文人的气质。
“那些事儿”收的比较杂,基本放不进去其他三卷的文章都搁这里了,有他给自己书的序言,后记以及一些随想。
“那些地儿”里描述的对象是他去过的国家和城市,写的最多的还是他的故乡北京和常住地香港。看的出来,他为北京而自豪, ……此处隐藏5065个字……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
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那句老话: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余华的《活着》一书读完,值得令人深思。在当今社会不知多少人为了琐事而轻生,漠视生命之光。难道他们与福贵遭遇着同样的不幸或者更残忍的命运?难道他们不会为了解决这些琐事而坚强的活着吗?解放初期大跃进及三年天灾着实让当时的人困苦不堪。砸了自家的铁锅等铁器为了国家壮大,而后又进行错误的炼钢法。家中没有铁锅既而不能煮饭,从而都吃起了大锅饭。不久便支撑不住,又遇天灾,于是又各吃各的了,生活每况愈下。起初喝粥,往后些挖野菜,再者吃树皮,最终被活活饿死。然而代表当时广大农民群众的福贵却没有反抗而是顺从,真为他们“怒其不幸,哀其不争。”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